北京王府井的由来

王府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六十年代。

  元代中央三大衙署中的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布在这条大街上,这条街名为“丁字街”。

  明永乐年间,这条大街上共建有十座王府,故改名为“十王府街”。

  清乾隆年间,这条大街上只有八座王府,不再叫“十王府街”,称为“王府大街”。

  清宣统时,此大街被分成四段名称不同的街道,北段仍然叫“王府大街”,中段恢复元代的古名为“丁字街”,南段因打出了一口供王府饮用的甜水井,故得名“王府井大街”。

  1916年,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下令将王府井大街改名为“莫里逊大街”(MorrisonStreet)。

  1934年,丁字街改名为“八面槽”。

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废除“莫里逊大街”称呼,改称原来的“王府井大街”。

  1965年,王府大街、八面槽、王府井大街三段合并为一条王府井大街。

  文革期间,红卫兵为了“打倒帝王将相”、“扫四旧”,将王府井大街改称“人民路”。

  四人帮下台后,恢复“王府井大街”的名称。

  二十世纪初期,王府井大街的商业活动进入了新时期。现今王府井大街已成为集购物、休闲、文化、娱乐、旅游、餐饮、商务、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步行街。